近日,香港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采用新的因果分析方法,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 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2+26”政策)为例,进行综合政策评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26”政策确实明显改善了28个政策实施城市的空气质量。这项政策长期来看,会给北京市和天津市带来203亿元和150亿元的年收益,远远高于两市治理大气污染的投入。
“2+26”政策明显改善2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
2013 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明确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为治理三大重点污染区域之一的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部推行“2+26”政策。
香港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从生态环境部数据中心收集各城市2015年至2019年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对“2+26”政策进行综合的评估研究。团队相关人员介绍,本研究方法是基于一个新的面板数据模型,“统计模型允许AQI数据背后有不可观测的个体及时间固定效应,且对各项重要的气象因子进行严格控制。”在此模型框架下,通过对比28个政策实施城市和其他非政策实施城市的AQI数据,结果发现,“2+26”政策确实明显改善了28个政策实施城市的空气质量。
从总体上来看。在政策实施后的两年内,28个城市所在区域AQI值平均下降9.338,PM2.5值平均下降4.704个单位,PM10值平均下降14.860个单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2+26”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时间和地域上存在较大差异。从时间上来看。“2+26”政策在冬季(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的效果最明显,但是在夏季(每年的4月至9月)的效果不太显著。这一现象表明,政策中针对解决冬季污染问题的措施(如“煤改电”“煤改气”工程等)要比其他全年实施的常规更措施有效。从地域上来看。28个政策实施城市形成一个闭合的地理边界,而每个城市的政策效果与其到此边界的距离有关。例如:距离边界较远的河北省石家庄市的AQI值按年大幅下降了14.760,而距离边界较近的山西省太原市的AQI值则按年只下降了2.879。
项目参与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华义指出,这种政策效果上的地域差异恰恰反映了“2+26”政策的特点,即以重点污染区域为中心,构建大范围联合防治网络带,有效防控由空气流通带来的污染溢出及渗入。
空气质量改善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
团队还对“2+26”政策做了详尽的成本收益分析。一方面,基于地方财政环境保护支出数据分析发现,北京市和天津市对这项政策的年投入成本分别是93亿元和20亿元。另一方面,由这项政策带来的空气质量的改善,会引起人口健康水平改善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具体来讲,基于人口健康水平改善数据,分析发现这一政策在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短期年收益分别为15亿元和11亿元。
基于人口平均寿命数据,团队分析发现,“2+26”政策在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长期年收益分别为203亿元和150亿元。这要远远高于其相对应的年投入成本。按年投入产出比,北京市为2.34,天津市为8.05,也就是说,治理大气污染每投入一元钱,最高可以获得8元钱的收益。
虽然短期内因空气质量的改善而挽回的经济损失无法完全覆盖政策实施投入的经济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空气质量的改善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降低人们患病的概率。由此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要远远大于政策实施花费的经济成本。
“2+26”政策实施后,28个专家团队深入城市基层开展驻点跟踪研究和技术帮扶。经过三年的努力,“2+26”城市蓝天频率大幅提升。与2016年相比,2020年“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0%,重污染天数减少了60%。北京市PM2.5浓度由2016年的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38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34天下降到了10天。
来源:中国环境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司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1733320329